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4日至7月7日,我校校团委“智联”小分队在团委书记蔡建英老师的指导和团委老师石金利的带领下赴邯郸市磁县进行了以《基于邯郸面羊孝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为课题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邯郸磁县“送面羊”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探究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调研伊始,“智联”小分队走访了磁县政府县志办,通过查阅当地县志、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小分队一行人了解了面羊的在本县民俗文化及其发展现状。他们在查阅县志中发现县志记载民间有“初一羊,寿命长。新羊见旧羊,连年有余粮”之说。其意为外甥祈福,平安吉祥”。这让小分队对成员对面羊这一民俗文化的寓意有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随后,小分队成员采访了磁县当地民俗专家、县志中面羊民俗撰写人刘天祥老师与临漳县县志撰写人黄浩老师,聆听刘老师从研究者角度出发阐述面羊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现有形式的观点与想法。黄老师为小分队详述建国后面羊风俗的坎坷经历文革时期遭受冲击与改革开放时期送羊的历史发展。通过对舅舅送羊教育外甥孝顺、沉香劈山救母、赵匡胤偷果等有趣的民间故事的了解,小分队成员对面羊民俗所代表的孝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为了进一步了解“面羊”的发展现状,小分队成员深入到南郭村、东固义村、南城乡,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等方式,了解面羊的制作方式、传承形式及对面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调研得知,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忙碌于工作,有些村庄逐步失去了“送面羊”原有的寓意的记忆,仪式感逐渐减弱,但大部分村民依然保留农历六月初到七月“送面羊“的习俗。最后,小分队成员参观了当地制作面羊的馒头坊,体验了制作面羊的过程。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成员对“面羊”这一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认识了面羊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发展现状。“理论+实践”的模式,促进了成员们的实践能力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小分队成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将自我的成长成才融入社会发展,为服务社会贡献青春力量。